从2013年发布《国民休闲旅游纲要》到2016年的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国家教育部等多部门发文要求大力推进研学旅行。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激发学生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热爱之情;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,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;近年来,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,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,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“研学旅行”一词最早见于2013年2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(2013~2020年)》,《纲要》提出,“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”。
2014年8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《意见》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。
2015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》,《意见》支持研学旅行发展,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。
2016年1 月,原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挖掘研学旅游资源,公布首批10 个“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”和20 家“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”,强调将青少年研学旅游培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。
2016年底,教育部、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,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。
据2016年12月19日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《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表示,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,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,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,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,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。在这里,“中小学生”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,并不是唯一对象。
2017.1.10国家旅游局发布《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,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。
2017.8.22教育部发布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,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。
在2017年9月25日发布的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》中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,即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,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,转化为活动主题,通过探究、服务、制作、体验等方式,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,特别是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。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,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,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、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,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、社会、自然的真实体验,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,具有价值体认、责任担当、问题解决、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。
2017.11.20教育部发布:《第一批“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”公示名单》,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。
2018年1月,教育部关于印发了《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》的通知,指出要建设中小学德育综合示范区,统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、劳动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家庭教育、影视教育及研学旅行等。继续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校外教育事业发展项目,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建设。
2018年,飞行教室的概念由伊卡洛斯国际飞行节中国组委会(青岛猎鹰通航旅游集团)引入中国,配合国内研学教育需求创新发展了这一概念,面向人群为3-16岁青少年儿童。飞行教室以航空体育飞行和航空科普教育为主题,融合绘画、电影等艺术思维,多方位的提高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感知能力,开拓思维,提高创新能力。在学习形式上,飞行教室将学校内教育与户外拓展相结合,融合家庭教育,从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满足孩子的学习探索需求。